初入职场,谁没丢过几次人。只是有些事儿又傻又二,在若干年后突然回想起来,死去的记忆还能哐哐攻击你!
就比如:
我在一家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公司,办公室有一面文化墙,上面挂满了多年来各项活动的照片,而这些照片之中有一张画质格外的模糊,显得格格不入。这个故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...
还记得那时我初入职场,公司组织徒步活动,日常小透明的我被“委以重任”,负责活动的拍照。倒不是因为我拍照多专业,只是领导单纯觉得这个小年轻应该腿脚比较快,户外活动能应付的来。
公司相机交到我手上的一刻,心中的荣誉感油然而生,我背着相机包、三脚架,举着单反,为避免跟丢,迅速圈定了个我司穿白色上衣的小哥作为参照。就这样,一切貌似都很顺利,直到手机来电忽然响起,接通后老板的声音传来,“小张你在哪?怎么还没过来?”
我在原地大喊并招手示意,“我在这儿!”环顾四周却没找到同事们的身影,甚至老板的声音都只从手机听筒里传来。我左看右看,在周围雷同的景色中,确认了一个真相——我脱离了公司的大部队,而且还迷路了!
老板显然也没想到这个情况,愣了几秒,“那你看看周围都有啥?” 我环顾四周,诚恳回答,“树!各种树!”...
在同事们的关怀下,尝试了各种方式后,我终于来到了公园大门口,完成了回归组织。那时由于大部分同事还有别的安排,合照是老板用手机给大家拍的...
后来每逢有新人加入我司,大概都会注意到文化墙上那张照片,大家就会把当时情况解释一下,我想抹掉和遗忘的事迹就这样流传了下来。
三年前,还是实习生的我,才入职几天对公司一切的人和事都很陌生。可万万没想到,自己与同事们的破冰,竟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展开...
一个晴朗的下午,按照几天前群里的通知,一会就要集体去会议室开季度大会了。毕竟初入职场,第一次面对这么“隆重”的场合,心里止不住有点期待。
会议是13点开始,时间本来是比较宽松的。距离开会还有10分钟,我去个洗手间的空儿,等一回来,同事们的工位上就没人了。我安慰自己“别慌,没关系,自己过去就好了”,同时加快脚步一溜烟儿来到会议室。
推开会议室大门,大家几乎已经坐满,有人在电脑敲字、有人拿着纸本准备记录,有人还在讨论项目细节,忙得热火朝天。我一边低着头,一边快速走进屋里,只想赶紧找个位置坐下,很庆幸发现一排空位,我喜出望外跑了过去,并火速打开电脑,假装自己“很忙”。
过了几分钟,公司老板们陆续进来,他们谈笑风生,并径直走向了——我所在这排?!艾玛说时迟那时快,左边和右边的座位被相继坐满,我被动地挪到了正中间,一动也不敢动。
这次会议持续了2个小时多,这应该是我毕生最煎熬的2小时了。这个期间,我无比真切地体验到了,什么叫如坐针毡,如芒刺背,如鲠在喉。
夭寿啊家人们!入职没几天就让同事们以这种方式记住了我!
因为机缘巧合,初来单位时间不太长的我,帮忙开车接送大领导去会场。这可是千载难逢展现自己的机会,可是谁能知道接下来,剧情超出了预期...
那时正是一大波同事陆续居家养病的时期,包括大领导的司机,于是我们办公室需要解决一个问题,谁来接送领导开会?这人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擅长开车、熟悉路况、时间充足。这个天选之子是谁呢?没错就是我本人。
出发时一切顺利,到了会场我就一边在车里等,一边和朋友发消息吹嘘哥们今天可牛了。直到差不多一个多小时,远远看见散会了,我火眼金睛捕捉到大领导的身影,正在朝我的方向走来。
我火速把手机铃声调成静音,把车子启动,等到听见大领导开车门和关车门的声音,很稳地踩了油门出发。看咱这掌握了绿波速度,一路绿灯,开了有二十分钟,意识到有些不对——车内很安静,太安静了。
我还记得直系领导的叮嘱,比如接了大领导后,注意车内的后视镜是扭上去的,别乱瞟,别尬聊...一开始我还猜测是不是大领导累了在休息,但不至于一点声音都没有吧。于是下一个路口的红灯,我微微向后方看过去,我的天哪!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,大领导没上车。
我有些慌,找个路边临时停车,打开手机想问,只见一堆的未接电话和消息弹出,整个单位的人都在着急找我,但因为我静音了全然不知。赶紧回拨过去,得知办公室已经重新给大领导安排了专车,我回来后连连道歉,大领导非但不在意,还表扬我车开得又稳又快。
哎,从那之后我恶补了很多相关礼仪知识,再也没有出现过新手期的问题,只是一想起这事儿,尴尬又遗憾的感觉就上来了。
这些年轻不懂事导致的职场状况百出,背后是初来乍到不熟悉新环境,可能是人生地不熟、不知道规则、不懂隐形礼仪...
职场小白兢兢业业,原本是想把事情做好,却百密一疏,以不断试错的形式快速成长。若干年后,经历了社会捶打的年轻人变得成熟老练,经验嗷嗷丰富,专业性嗷嗷炫酷。
没有人永远年轻,但永远有人年轻。他们看到一茬又一茬年轻职场人,那些似曾相识的犯二场景,笑得满地打滚。笑着笑着突然愣住,闪回到自己当年那些尴尬瞬间。不禁嫌弃又怀念,那些稚嫩,那些热血。
今天周五,大家周末愉快~